Login

Use Facebook or an email

or

Forgot your password? Reset

Don't have account? Signup

Signup for free

Use Facebook or an email

or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the Terms & Conditions and Privacy & Policy

Reset password

Enter email to reset password

Already have account? Login
Don't have account? Signup
×

锐观点 |《啥是佩奇》:跨的过温情 跨不过城乡鸿沟

Time: 2019-02-13 14:52:40

老头去了儿子家过了个年,然后呢?

如果将这个短片,视为农村叙事的样本,它的落脚点跟温情的搭建是过关的;但若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的视角自始至终都是框定在中产阶层之上的,这也可以引申为一种对辛辣社会现状的道德豁免。



《啥是佩奇》只有短短5分钟,却淋漓尽致的刻画出农村与城市文化错位的风貌,剧情有冲突、有悬念、有波澜也有反转,还有很多直击人心的温情节点。短片对于“爷爷”性格的策划,覆盖了中国大多数的长辈,对儿子归乡的期盼,以及对孙子无条件的、略显“笨拙”付出。当儿子在电话里说“今年不回家”时,老头形单影只的走在回家路上,下一秒就像要哭了出来,但却没有半句责怪;而电话里孙子一句“佩奇”,就能成为他视若珍宝的线索,甚至动员全村。



很多观众说,被爷爷打动了。其实这个短片刷屏,从更深层剖析,是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的愧疚——儿女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独居老人在中国并不鲜见。究其根本,多数是老人太怕给儿女“添麻烦”了,而很多子女迫于生活和小家庭的压力,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懂事”。

就像小津安二郎在《东京物语》中的一段,妈妈刚来东京时说:“原来东京这么近。”但在离开时又说:“东京又这么远。”


不得不承认的是,小两口在为人父母的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父母真的老了。他们可能愿意为自己的小家庭和孩子倾注一切,但却也会对父母的絮语而无动于衷,甚至失去耐心。在被影片感动的背后,应当是我们内心的愧疚占据了情感的主动权。我们对父母,真的做得太少了,而寂寞,恰恰是东方老人的常态。


《啥是佩奇》并非没有槽点。却也不是很多人按图索骥的以“影片取景在河南鹤壁,当地真实生活没有那么落后”此类吹毛求疵的批判。影片是有思想的,这部短片传达的是农村与城市的鸿沟,以及一种刻奇的情感,而非是纪录片对于真实状态的追求——农村跟城市的二元对立格局,让农村在物质、精神、文化等层面丧失了话语权,这是符合现实的,这是一种典型创作手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真要说不足之处,是影片只作为一个电影宣传片,自始至终对于中产阶层视角的固守。短片最后一幕,是贴在农村土墙上“大年初一不收礼,全家进城看佩奇。”这是对影片前段那些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这只是一个消费主义呼吁,想想就知道这不现实,是给城市精英人群看的,让你心甘情愿买票。也不能怪导演,从营销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主题的扣回,是影片价值的最终释放——转发、买票、分红。相较之下,这部短片已经脱离大部分营销短片萦绕全篇的广告植入,能算作不多见的良心剧了。

影片之外,老头过年之后何去何从?这不是一部短片能涵盖,或者说能精准输出的内容,广告主也没有必要投入更多成本去交代,对吧?最后的留白,大可以看成是浮于现实肌理之上的想象空间营造,每个人可能都有希望看到的结局,在自己内心营造了影片的续集,在抚慰情感的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豁免吧。

然后,当新年的欢腾散去,“爷爷们”便会再回农村,渡过新一年剩下的那360多天。